查看原文
其他

悼念!这位广西籍中国科学院院士走了......

2017-12-08 广西头条NEWS

▲广西头条NEWS,广西最独具视角的时政新媒体!


国防科技大学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同志因病于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六日中午十二时逝世,享年八十九岁。


高院士是广西岑溪人,毕生兢兢业业,严谨求实,教书育人治学。科研上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教学上传道授业,蜡炬成灰,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无数人才。


而今院士驾鹤仙游,精神不朽。


让我们沉痛悼念和缅怀高伯龙院士的离去,让我们深深追思和继承高伯龙院士的风骨。



高伯龙:至纯至强之光


高伯龙(1928.6.29~2017.12.06),激光陀螺专家。原籍广西岑溪市,生于广西南宁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自1975年起,高伯龙一直从事激光陀螺研制,率先对激光陀螺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主持并研制成功有关激光陀螺原理样机、实验室样机等。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伯龙曾深有感触地说:“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但并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这段话充分体现了高伯龙的学术自信和创新胆魄。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段全国激光陀螺研制最为艰难的20余年间,高伯龙率领的国防科大激光陀螺研究团队从零起步,从基本原理的研究、主攻方向的确定,到一项项工艺技术的突破,在重重艰难险阻中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制激光陀螺的成功之路。


退休后,已入耄耋之年的高伯龙院士,怀着对激光陀螺事业的深深热爱,依然像红烛一样在坚持工作,用自己率直的品格和坚定的信仰化作一束至纯至强之光,为后人前进的道路指引着方向……



高伯龙被网友称“扫地僧”


2014年,央视新闻节目《军事报道》中介绍了我国国防大学的激光陀螺团队,讲述了我国一代代“陀螺人”兢兢业业、为国奉献的感人事迹。时至今日,不少第一代“陀螺人”依旧坚守在第一线的科研岗位。新闻节目画面中就出现了当时已经86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物理专家高伯龙在电脑前工作的画面,令人感动。有网友看后不禁感慨,这位老专家就是如同金庸小说里的“扫地僧”。



从两张小纸条开始探索之路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大放异彩,令世人瞩目。而让“战斧”巡航导弹实现“千里点穴”功能的核心器件,就是激光陀螺。


激光陀螺,又叫环形激光器,它在加速度计的配合下可以感知物体在任意时刻的空间位置,被誉为武器平台定位导航系统的“心脏”。


1960年,美国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后,马上开始激光陀螺的研制。由于激光陀螺与传统机械陀螺相比,启动快、动态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高精度惯性导航,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跟进,引起一场导航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但是,由于涉及众多前沿技术和先进工艺,研发工作曾一度停滞,仅有美国等少数国家还在坚持。


60年代末,美国研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并于70年代末期在战术飞机和战术导弹上试验成功,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一轮激光陀螺的研制热潮。


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敏锐地捕捉到了激光陀螺巨大的潜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971年,在他的指导下,国防科技大学成立了激光教研室,开始艰难的探索之路。


当初,中国也有十多家单位开展这项研究,最后绝大多数单位都因基础工艺过不了关而放弃。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要坚持下去。如果我们不干,就可能给国家留下空白!”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团队负责人的高伯龙说。


刚开始研制激光陀螺时,高伯龙和同事连制作激光器用什么材料都不知道。一次,他听说大理石膨胀率较低,可以选用。为节省开支,高院士就推着平板车到长沙火车站工地去捡废料。


核心关键技术买不来!为了打破国外垄断,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激光陀螺,整个团队卯足了劲。


多少个不眠之夜的艰苦鏖战、无数次的攻坚克难,终于,1994年11月8日,中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中国成为继美俄法之后,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白手起家 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从1971年钱学森将仅写有激光陀螺简单原理的两张小纸条交给学校的那一刻起,激光陀螺技术创新团队就注定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面对大量空白,团队从零开始,研制初期进展十分缓慢。高伯龙引领团队后,根据当时国家基础工业十分薄弱的实际状况,另辟蹊径,提出了全新的技术路线,整理撰写了《环形激光讲义》,成为中国该领域的奠基之作,为后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依据。


在研制工程化样机时,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被称为“关键技术之首”的镀膜。为了突破工艺技术这道难关,高伯龙放弃多年的理论研究,转向专攻基础工艺,向膜系设计这一难关发起冲锋。没有薄膜光学方面的资料可以借鉴,他们就从最基础的理论出发,开始了具体膜系的计算和分析。


经过43年发展,团队已成为中国激光陀螺研究领域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成功研制出多种型号的激光陀螺,多项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创造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多个第一:


第一台高精度反射率透射率测试仪;


第一个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工程化样机;


第一个实现激光陀螺产业化生产;


第一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并能全闭环研制生产激光陀螺的单位……


默默付出只为强军兴军



创业之初,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场地,他们就将一间废旧的食堂改造成实验室,因为科研需要还要封闭起来。为让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实验室里没有安装空调。一到夏天,实验室就变成了大闷罐,大家在里面挥汗如雨,通宵达旦地干。到了冬天,实验室就成了大冰窖,阴冷潮湿,很多人手脚长满了冻疮。


由于保密等原因,高伯龙在参与激光陀螺研制工作数十年间,仅公开发表论文 20余篇,但每一篇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他从来不做空对空的所谓理论研究。尤其是早期(1976年)在全国讲学的基础上补充撰写的《激光陀螺的物理性能》(又名“环形激光讲义”),在全国激光陀螺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至今仍然是初入该领域研究者及高校有关专业学生的入门必读书。




高伯龙院士一路走好,您的品格和坚定的信仰化作一束至纯至强之光,为后人前进的道路指引着方向……



综合@军报记者、中新网、凤凰军事等 编辑:陈秋霞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冻哭!广西降温8℃以上,接下来还有霜冻、寒潮

点击图片阅读 |年底去哪玩?广西新增15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